邦尼配资,配资网站排名,在线配资公司,专业股票配资公司

當前位置:首頁  >  新聞中心  >  媒體聚焦

——陜西省土地工程建設集團創新技術手段開展污損土地整治

【陜西日報】凈土有“良方” 萬物迎生機

發布日期:2019-06-25    作者:    來源:    點擊量:9158   分享到:

陜西日報記者 汪曼莉 通訊員 李玏 

5月21日,富平縣城下起了小雨。一片細雨蒙蒙中,縣城南邊的石川河兩岸,茂密的草木顯得愈發青翠,岸邊廣場上的石板也更加清亮潔凈,不遠處,十幾棟住宅樓已拔地而起,高聳矗立。

隨著去年11月石川河綜合整治工程二期項目的完工,石川河的整體生態效益正在顯現,也創造出巨大的社會和經濟效益。陜西省土地工程建設集團(以下簡稱陜西地建)運用土地工程科技,讓土地重新煥發出光彩,擁有了不同以往的效益和價值。


技術支撐 棕地變綠地

所謂棕地,其特征是已經開發利用過、受到污染、部分或全部廢棄閑置,其治理和開發存在諸多障礙。

曾經的石川河河道就屬于這一類。昔日的石川河,因河水逐漸干涸,污水隨意排放,生活、建筑垃圾隨意傾倒,地表水、土壤嚴重污染。2013年,陜西地建土地綜合開發有限責任公司總工程師張翼等人曾對石川河進行過全面調研踏勘?!爱敃r河兩岸農田農藥施用過度,當地居民隨意傾倒的生活、建筑垃圾長期堆積,殘留農藥以及高濃度垃圾滲濾液通過地表徑流進入河體,以及上游多家潛在污染性嚴重的工廠將未經處理或處理不達標的工業廢水直接排入河體,對石川河造成了嚴重污染?!睆堃碚f,已經污染的水體,其中可能含有的硝酸鹽、重金屬鹽等無機污染物以及農藥、表面活性劑等有機污染物隨污染水體一同滲入兩岸土體內,均會對土壤造成不同程度的污染,嚴重影響糧食作物安全,甚至通過地表徑流進一步污染地下水,嚴重危害動植物安全,威脅人體健康。

如何對石川河原河道土體進行治理和修復,承擔這一任務的陜西地建需要尋求一個“最優解”?!巴ㄟ^綜合分析,我們利用土體有機重構技術控制并治理污染土體的遷移和轉化,通過微生物-植物聯合修復法,開展河道治理。”張翼介紹,土體有機重構技術是陜西地建研究并提出的一項綜合技術,用于石川河河道治理的是物理重構技術和生物重構技術。

物理重構是治理的基礎,也是關鍵一步。陜西地建石川河項目部土地工程師胡贊等人負責對河道清淤。胡贊回憶,當時從河道挖淤泥,足足挖了兩個月,最深的地方達1米?!昂拥狼逵俚纳疃纫罁氖俏廴疚锝到夂蛿U散的程度,科學判斷多少米以下為潔凈土層?!标兾鞯亟ㄍ恋毓こ碳夹g研究院總工程師孫嬰嬰說,清理完污染土層后對河道回填,也不是簡單的一填了事,考慮到后期河道的生態功能,要對土體進行合理配置,既要防滲,又要有一定的滲透性,有利于水循環?!昂拥勒绞┕r,我們要求壓實系數為0.93。兩岸堤防的填筑也是如此,每30厘米進行碾壓,土體也要進行物理重構、顆粒粒徑不能大于5厘米,這樣就使土層更均勻、土體結構更穩定,不易發生不均勻沉降?!焙澑嬖V記者。

生物重構技術是主要利用植物和微生物,對土體進行修復和重建的技術,在河道中栽種苗木、灌木等,利用植物具有富集某種或某些化學元素的特性,或是利用植物及其根際微生物體系將污染物降解轉化為無毒物質,通過對土體的凈化打造更優良的生態環境?!拔覀兎治鰴z測了石川河兩岸土壤理化性質,采取了客土置換、控制灌溉水量和時間段、使用土壤改良劑等手段,科學栽種苗木?!标兾鞯亟ㄊê禹椖坎客恋毓こ處熗醪ㄕf。


平臺搭建 推動創新

石川河的河道治理,技術的運用在前期需要在陜西地建富平中試基地進行試驗,以保證技術運用的可靠性、有效性和可復制性?!霸谝粋€項目開展前和開展過程中,我們都會在實驗室進行相關的試驗?!标兾鞯亟ㄍ恋毓こ碳夹g研究院副院長王歡元介紹,有了諸如中試基地這樣的科研平臺,科技創新就有了基礎保障。

據介紹,從2008年開始,陜西地建先后投資8億元建成全國首個以土地工程為研究方向的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國家土地工程技術創新平臺培育基地、陜西省院士專家工作站等九大科研平臺,以及基礎實驗中心、浐灞土體有機重構核心試驗區、富平中試基地、秦嶺野外監測中心站等科研中心以及5個野外科學研究觀測站,構建了基礎理論研究、共性技術研發、成果轉化與推廣一體的系統科技研發體系。

有了平臺,還需鼓勵人員創新。5月21日上午,富平中試基地污損科室的科研人員羅玉虎正在溫室里做試驗:通過人為配置不同濃度的石油污染土壤,種上不同種類的植物,研究不同植物對受石油污染土壤的改善效果?!懊棵蒲腥藛T每年都可以根據研究計劃,申報集團的內部科研項目,集團在資金、基礎條件和工作績效多個方面給予科研人員大力支持和鼓勵,對取得突出貢獻的科技人員給予成果獎勵。”王歡元說,在這種機制加平臺支撐的基礎上,陜西地建研究出了“砒砂巖與沙復配成土技術”“鹽堿地‘改排為蓄’治理模式”等多項技術;先后承擔國家級、省部級重點科研項目40余項,獲得省部級科學技術獎9項,其中一等獎5項;獲得發明專利13項、實用新型專利30項、軟件著作權21項;發表論文1900余篇,其中SCI/EI論文140余篇,出版專著17部,起草地方標準5項,其中《砒砂巖與沙復配成土造田工程技術規范》成為陜西省頒布實施的地方標準。

“最近,我們正在配合渭東新城項目做前期試驗,開展污損土地研究,對其安全隱患進行探明,并科學制定修復方法,合理利用土地資源?!蓖鯕g元說。

       成果轉化 助力生態保護

王歡元所說的渭東新城項目,由陜西地建與渭南市合作實施。據了解,在渭東新城社區項目區域,周邊分布著3個行政村和20多家工業污染企業,其中16家為重點排污企業。“排污對項目區土壤和地下水造成了復合污染,是典型的多源頭、多類型、多程度的復合型污染區?!标兾鞯亟ㄎ寄戏止究偨浝砹_林濤說。

據了解,在摸清污染狀況及污染物類型的基礎上,除了陜西地建土地工程技術研究院開展研究外,陜西地建渭南分公司還聯合西安交通大學、長安大學成立了科研團隊,針對區內污染物的類型、程度及賦存狀態,開展氣相抽提、土壤淋洗、固化/穩定化、微生物、植物等技術集成研究。

加強校企合作,是陜西地建積極推動科技成果應用轉化的一個途徑。在國內,陜西地建先后與中國科學院、中國農業科學院、西安交通大學、長安大學、陜西師范大學等國內多所高校院所建立了長期的合作關系;在國外,先后與麻省理工學院、劍橋大學、斯坦福大學、莫斯科大學等國際頂尖學府建立密切合作關系,共同推進土地生態治理研究。

同時,陜西地建堅持以問題導向搞科研、以需求導向搞創新,研究出一批先進技術,先后實施了榆林毛烏素沙地、渭北重度鹽堿地、污損土地等多種土地類型的綜合整治,克服了一個又一個工程技術方面的難題,降低了工程成本,摸索出了一套科學實用的先進技術。陜西地建黨委書記、董事長韓霽昌研究員說:“目前對于土體有機重構的研究已在一定程度上滿足了較易整治土地的工程需要,但在重度鹽堿地、石油污染土地、重金屬污染土地等難利用土地的工程實踐上,尚缺乏完善的理論體系和可大范圍推廣的技術方法。集團科研人員將研究成果直接應用于工程實踐,在提升科技成果轉化效率的同時,又將工程實施過程中的問題反饋回來,并繼續組織技術研發,再將研發成果應用于生產實踐,實現科研成果向產業化轉化的良性循環。目前,我們已基本形成‘理論研究—技術創新—集成示范—應用推廣’的科技成果轉化應用機制?!?

據了解,截至目前,陜西全省借鑒陜西地建先進技術整治各類難利用土地,已實現新增耕地累計達200多萬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