邦尼配资,配资网站排名,在线配资公司,专业股票配资公司

當前位置:首頁  >  新聞中心  >  媒體聚焦

【陜西日報】我省砒砂巖與沙復配成土科技成果達國際領先水平

發布日期:2011-09-05    作者:    來源:    點擊量:8727   分享到:

9月4日,陜西省科技廳在榆林組織有關專家,對由陜西省地產開發服務總公司、中國科學院地理科學與資源研究所和西安理工大學歷經三年聯合進行的《毛烏素沙地砒砂巖與沙復配成土核心技術研究及工程示范》科技成果進行鑒定。鑒定委員會專家在認真審查了相關材料、聽取了課題匯報并進行現場考察論證后,一致認為,該項目成果豐富,理論充分,技術先進,具有原創性和重要的推廣價值,達到了同類項目的國際領先水平。

毛烏素沙地是陜北長城沿線和鄂爾多斯高原東南部沙地的統稱,總面積為784萬公頃。在該地區,砒砂巖和沙并稱“兩害”,砒砂巖,無水堅硬如石、遇水松軟如泥,隨水大量流失,被譽為“環境癌癥”;沙結構松散、漏水漏肥,形不成土壤的團粒結構。因此,這兩種物質是導致土地資源生態退化的“罪魁禍首”。鑒定委員會認為,該項目圍繞土地開發整治、解決經濟發展與土地資源矛盾和實現人地協調發展的戰略,利用實驗、試驗、觀測、模擬等成套技術方法,對毛烏素沙地分布廣泛的砒砂巖與沙的物質特性、膠結作用及其成土核心技術進行了深入系統的研究與工程示范,取得了如下創新成果:一是首次發現了砒砂巖與沙兩種物質結構在成土中的互補性,通過系統開展砒砂巖與沙組合成土實驗研究和田間試驗,提出了適宜不同農作物生長需求的砒砂巖與沙組合配方;二是在實驗和田間試驗研究基礎上,提出了在生態脆弱區水土耦合高效利用模式;三是集成與凝練了砒砂巖與沙組合成土的配方技術、田間配置技術、規劃設計技術、規模化快速造田技術、節水高效技術等五項技術,形成了系統完整的砒砂巖與沙組合成土的技術體系;四是創新性實施了標準化、規模化的成土造地工程,變砒砂巖與沙“兩害”為“一寶”,成功實現了沙地的資源化利用,形成了毛烏素沙地節水高效的高標準農田建設與現代化經營為一體的土地綜合整治新模式。項目體現了理論研究、技術創新與工程實踐緊密結合的特色,經過多環節的系列試驗研究和工程示范,在科學性、規范性基礎上積極推廣技術成果,取得了顯著的經濟、社會和生態效益,為創新沙地整治利用模式和發展現代高效農業奠定了重要基礎。

陜西省地產開發服務總公司在榆林市榆陽區小紀汗鄉大紀汗村和孟家灣鄉孟家灣村戰勝重重困難,利用該項技術成果,用砒砂巖與沙成土組合進行土地開發整治成效顯著。其中,大紀汗村土地整治,從2010年3月立項動工,當年10月竣工,為大紀汗村新增耕地2327余畝。今年4月,經過大地種業土地集約化經營后,預計首次種植的馬鈴薯畝均產量將達到3000公斤以上,比該村耕地種植的馬鈴薯產量翻了一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