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統的鹽堿地治理方法就是大水壓堿、排走鹽堿水、整出可耕地,專家這么說,幾乎所有人都認為這是唯一正確的方法。但是,在記者跟蹤了十年的陜西省地產開發服務總公司鹵泊灘土地整理項目的實踐中,這一舉世公認的方法被“革命”了。
鹵泊灘土地整理項目整治鹽堿地采取的方法就是土壤脫鹽堿,留住鹽堿水,利用鹽堿水,工程措施和生物手段相結合,創造“水土共生”的和諧生態環境。
留住鹽堿水?幾乎所有人當初都認為這樣做是不可能成功的?,F在的實踐證明,這是一條成功的治理鹽堿土地之路。
鹵泊灘項目開工之初,國土資源部、陜西省的領導也都曾先后到現場考察調研。大家關注它,一是因為它是我國新《土地管理法》實施后耕地占補平衡異地開發的第一批土地整理項目,二是因為這種地貌是我國耕地后備資源中非常典型的一種。一句話,這項目做好了意義重大。國土資源部鹿心社副部長在視察時,對新方法的探索方向給予了肯定和支持。這對項目部同志是一個極大的鼓勵。記者也曾數次到現場采訪。
鹵泊灘位于陜西省富平、蒲城兩縣交界處,是漢代鹵陽湖所在地,歷史上曾是著名的鹽、硝產地,一眼望不到邊的是荒地和鹽包,還有鹽池和硝池,許多廢棄了,有的還在用。當地群眾有諺云:“冬天白茫茫,夏天水汪汪,種樹樹不活,種草草不長?!苯裉斓柠u泊灘,已整理過的部分,90%的土地可以作為高質量耕地進行耕種,過去草木不生的灘涂地上長出了近十萬棵樹木,區域生態環境大大改善,像冬天里的春天一樣,植物的綠色在周邊荒涼蕭條的環境中生長開來,水面和耕地、林木共存。不僅如此,動物的聚會更帶來勃勃生機,地面有各種鳥類,野雞、野鴨等常年棲息,天鵝、灰鶴等也把這里作為自己常來常往的“度假地”,水里的野魚天天吸引來許多釣魚愛好者廝守。灘區出現如此良好的生態環境,按當地人的話說:幾輩子人都不敢想象。整理出的萬畝標準高產棉田,已經納入基本農田保護范圍。
一地的成功能否就能證明一個新觀點的成立?2006年公司領導向陜西省國土資源廳黨組作了詳細匯報,省廳領導既高興又謹慎,指示他們擴大試點和進一步推廣試驗,并要求廳里相關處室全力支持他們的試點推廣工作。于是,公司又在鹵泊灘土地整理三期、四期工程中繼續試驗,并將這種治理模式搬到大荔縣的鹽池洼土地整理項目中。十年間,陜西省地產開發服務總公司用這種方法在鹽堿灘上搞了五個土地整理項目,造出優質耕地1.7萬多畝,無一例外都獲得了成功。
這種鹽堿地治理新模式的成功是一種革命性的進步,陜西省有這種鹽堿灘37萬畝左右,我國約有 5.2億畝鹽堿地,全世界約有143億畝鹽堿地,要用這種方法整理,不僅可以創造出相當可觀的經濟、社會和生態環境效益,還可以節約大量的工程費用。
十年實踐探索風雨坎坷獲得的經驗可以概括為:自適應動態調節水土資源分布,微觀上正確利用水鹽運移規律,宏觀上不向區域外排水,區域內水土相間共存動態平衡,適應自然變化減少人為干預,依靠區域環境和諧變化,逐步實現自我修復。新模式中的這些觀點,為未來鹽堿地治理與區域生態恢復提供了有重要價值的思想路線。
我國著名水利專家、全國人大常委、農業與農村工作委員會副主任委員、原水利部副部長索麗生教授在了解了該項目的有關情況后講:這個模式好、觀點新,希望能再總結到理論高度,把實踐成果變成科技進步。我國工程院院士李佩成對鹵泊灘非常熟悉,他說:鹵泊灘生態環境很惡劣,我以前去過多次,想把它改造過來,你們改造治理十年實踐,不僅改善了生態,改變了面貌,還創造了新模式并獲得成功,是件大好事。這是科學,希望你們進一步從機理上總結,在更大范圍內推廣。
陜西省地產開發服務總公司已與西安理工大學聯合開展了大量室內、室外觀測和實驗,同時也有針對性地研究了有關機理。目前,正在總結理論和實踐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