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泥灣旱地改水田項目是國土資源部、財政部批準的治溝造地土地整治重大工程,工程質量如何?效果怎么樣?畝產多少?農民增收了沒有?這些一直牽掛著國土資源部部長姜大明的心。近日,姜大明一行在陜西省國土資源廳廳長王衛華、陜西省土地工程集團總經理韓霽昌陪同下,專程來到南泥灣“旱地改水田”的土地整治工程現場重點調研。
1941年3月,八路軍三五九旅在南泥灣開展了著名的大生產運動。而一首名為《南泥灣》的歌謠更是唱遍了大江南北。但是近十幾年來,由于水稻種植勞動強度大,且傳統耕作方式效率低下,大量稻田荒蕪,種植面積一度不足100畝。當地農民寧愿不要國家補貼也不愿種地,因為一年下來根本沒有收成,生活水平自然也上不去。南泥灣成了沒人關注的“爛泥灣”。
為了改善當地環境,造福于民,讓“爛泥灣”重現當年“陜北好江南”的風光,經陜西省國土資源廳、延安市政府同意,陜西省土地工程建設集團先期投資對南泥灣土地進行大規模綜合整治。南泥灣項目總建設規模為8800余畝,以“集中連片、配套齊全,穩產高產、生態高效、適宜觀光”為建設目標。工程竣工后,水田由原來的30畝低標準改增為1500畝高標準,其他地類改為高標準水澆地,共恢復棄耕土地超過4000畝。
“這塊水田以前是旱地嗎?水源在哪里?如何解決排、蓄問題?”姜大明走進田間地頭,詢問韓霽昌有關南泥灣項目改造的種種細節。韓霽昌回答:“以前是旱地,通過科技創新改成了水田,我們在工程實踐中實現了四個創新:第一個創新,是通過‘攔、蓄、排’相結合的方式,科學布設灌排系統,解決了灌溉問題。第二個創新,是在土地整治工程中首次采用普探技術對地塊土層厚度全面普探,合理劃分田塊;第三個創新,是通過對土壤持水和土壤壤流研究,利用截水溝‘旱時蓄,澇時排’,解決了溝道下濕地無法耕種的難題;第四個創新,在灌排一體渠上鋪設蓋板,一方面便于生物通行,是一條生物通道和生命走廊,有利于保持田塊間的生態平衡,另一方面,便于游客深入田間,近距離感受稻田。”
“這塊稻田多少畝?畝產多少斤呢?”
“1500畝,水稻產量從原來畝產200公斤增至400公斤,農民收入大幅增加?!?nbsp;
“這些地塊是你們在承包嗎?”
“我們沒有承包,還是農民種。我們是不斷地跟蹤,不斷地進行維護。農民自愿把土地租賃給一家合作社經營,又在合作社打工,有兩份收入?!?nbsp;
省國土資源廳廳長王衛華補充:“我們在土地占補平衡與后期經營管理方面探索出一條新路,就是集體的土地、國有的土地整理出來后就交給集體了。集體可以將其租賃給專業公司或是承包給大戶進行規模經營。分散的土地是種不出來現代化的。”
在一問一答中,姜大明對南泥灣改造項目非常滿意:“只有科技創新,才能推動土地工程建設,才能有高質量、高標準的農田產出?!?nbsp;
陜西省土地工程建設集團多年來堅持科技創新戰略,結出了豐碩的果實:創造了鹽堿地“改排為蓄、水地共處、和諧生態”治理新理論;發明了適宜不同農作物生長的砒砂巖與沙復配成土新技術;凝煉形成了廢棄宅基地綜合整治技術集成。多項成果達國際領先水平,直接應用到工程實踐中,整治各類難利用土地,新增耕地近30萬畝,累計推廣應用200多萬畝。以韓霽昌研究員為首的科研團隊目前承擔國家、省部、省國土廳及自主科研課題41項,榮獲省部級科技獎勵8項,發表論文300余篇,出版專著10部,發明專利8項。在了解到這些情況后,姜大明鄭重地說:“原來我們對于礦產研究居多,看到你們的工程,才發現在土地上的創新同樣重要。年底部里將召開科技創新大會,推動全國土地行業創新創效?!?nbsp;
習近平總書記日前對耕地保護工作作出重要指示。他強調,耕地是我國最為寶貴的資源。我國人多地少的基本國情,決定了我們必須把關系十幾億人吃飯大事的耕地保護好,絕不能有閃失。要實行最嚴格的耕地保護制度,依法依規做好耕地占補平衡,規范有序推進農村土地流轉,像保護大熊貓一樣保護耕地。省委、省政府迅速貫徹習近平總書記對耕地保護工作的批示精神,嚴格落實“以補定占,先補后占,占優補優,占水田補水田”政策,守好數量和質量的“雙紅線”,為三秦兒女保護好每一寸耕地。陜西省土地工程建設集團是陜西省土地整治的主力軍和專業力量,將為全省經濟社會的持續健康發展繼續提供強有力的補充耕地保障,助推國家糧食安全,造福子孫后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