邦尼配资,配资网站排名,在线配资公司,专业股票配资公司

當前位置:首頁  >  新聞中心  >  媒體聚焦

通過10年治溝造地工程的實施,陜北延安黃土高原上的千溝萬壑變成了穩產高產的萬畝良田。

【中國自然資源報】南泥灣的“綠色革命”

發布日期:2019-06-25    作者:    來源:    點擊量:10476   分享到:

核心提示:6月25日,我們將迎來第29個全國土地日,其主題是“嚴格保護耕地節約集約用地”。作為一項增良田、保生態、惠民生的系統工程,陜西延安治溝造地項目的實施顯得格外有意義。延安地處陜北黃土高原丘陵溝壑區,境內眾多的溝道一方面是水土流失的策源地,另一方面又蘊藏著豐富的土地資源。黨的十八大以來,當地針對黃土高原丘陵溝壑區特殊地貌,創造性地提出了治溝造地,集荒溝閑置土地開發利用和生態建設于一體的溝道治理新模式,以科技創新掀起一場“綠色革命”,讓昔日的“爛泥灣”再現“陜北好江南”的旖旎風光。


(本報記者薛亮通訊員張衛華孟斌)夏日的南泥灣,綠意盎然,充滿生機。站在巍巍寶塔山上放眼望去,藍天白云之下青山環繞、綠水依傍。昔日里,那些寫滿蒼涼和悲愴的黃色溝壑與峁梁,都已鋪上了郁郁蔥蔥的綠色屏障。

這綠色屏障,正是陜西省延安市10年來開展全域性土地綜合整治,在黃土高原上進行治溝造地生態保護工程結出的豐碩果實,它不僅為當地生態農業提供了優質的土地基礎,把千溝萬壑變成穩產高產良田,更讓老百姓切實享受到生態文明建設帶來的“綠色福利”。


陜北高原上的土地“保衛戰”


古語有云:萬物皆生土。土地是人類賴以生存的基礎,是民生之本、發展之基。

地處黃土高原丘陵溝壑區的延安,土地面積3.7萬平方公里,是我國水土流失最嚴重的地區之一,也是我國典型的生態環境脆弱帶。區內溝谷縱橫、溝多地少,特殊的地理位置和地貌,制約著當地農業和經濟的發展。

“農村穩則天下安,農業興則基礎牢,農民富則國家盛?!痹谪汃さ狞S土高原上走出一條農業產業與生態環境交相輝映的綠色之路,是延安實現高質量發展的重要命題。事實上,眾多的溝道既是水土流失的策源地,又潛藏著可利用的土地資源,陜北高原上的千溝萬壑蘊含著增加耕地數量和糧食產量的巨大潛力。

持續20多年的退耕還林、封山禁牧,讓延安變得群山碧綠、水流清澈。數據顯示,截至2017年底,延安的植被覆蓋率達到81.3%,相比2000年時提高了35.3%。20年來,延安干部群眾面對生態環境整體脆弱這一發展的制約因素,大力退耕還林、綠化荒山,共完成退耕還林1077.46萬畝,延安大地經歷了由黃到綠生態恢復的艱辛歷程,昔日黃土高原上的荒山禿嶺已成歷史。

但民以食為天、糧以土為本,退耕還林生態工程雖然改善了生態環境,讓山上的動植物多了、風沙少了,遇到暴雨泥土不會沖下山,洪水也不會沖出溝??蓪τ谵r民來說,能耕種的土地少了,生活水平和收入就難以提高。怎么辦?

陜北不缺地,缺的是高標準基本農田,尤其是溝道里的平坦壩地。面對耕地的減少,為了保證農民增收、糧食增產,延安市委、市政府在充分調研論證的基礎上,針對黃土高原丘陵溝壑區特殊地貌,提出了治溝造地這一把荒溝閑置土地開發利用和生態建設為一體的溝道治理新模式。

據介紹,治溝造地是根據地理地貌特點,利用現代工程手段,集農田、渠壩、削坡、修路、造林為一體,解決旱澇災害對農業生產的影響的土地整治新模式,是延安人民在黃土高原丘陵溝壑地區繼退耕還林之后,發展現代農業與生態保護的又一創新之舉。

2009年,子長縣率先在西山溝開始溝道造地試點,收效顯著。2011年,陜西省政府將子長縣、延川縣和寶塔區確定為全省治溝造地試點縣區,并將經驗推廣到延安市的其余區縣。隨后,財政部、原國土資源部將延安市治溝造地列入全國土地整治重大工程,項目涉及延安13個縣區197個子項目,建設規模50.67萬畝,總投資48.32億元。

2011年12月,時任國家副主席習近平作出重要批示:治溝造地是延安市的一項新舉措,對于在黃土高原地區增加耕地面積、保障糧食安全、保護生態環境、促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都具有積極意義。

實踐證明,治溝造地工程的實施,使農業生產條件得到了極大改善,通過平整土地、擴大田塊規模、全面改善排灌系統、修整田間道路、改良鹽堿化提升地力等措施,不僅新增了耕地面積,提高了土地質量等級,實現了農業的機械化運作,使農民的收入增加,同時還鞏固了退耕還林的成果,進一步減少了當地的水土流失,實現了生態環境保護和當地農業的可持續發展。

“實施山地大規模退耕還林后,農業生產與耕地大都轉向溝道。通過溝道造地,既鞏固了退耕還林成果,又促進了糧食增產與農民增收?!毖影彩凶匀毁Y源局副局長、治溝造地辦公室主任劉霄飛說,“山上退耕還林,山下治溝造地。這兩項工程從空間布局與功能上,共同筑起黃土高原丘陵溝壑區生態安全、農田保護、農民增收的新平臺。”




“爛泥彎”重現“陜北好江南”


“轟隆隆……轟隆隆……”機械的轟鳴聲在南泥灣的田野上響起。

耕種時節,位于延安城東南45公里處的南泥灣鎮一片繁忙景象,一臺臺農業器械正在廣闊的稻田上耕作。不僅農耕忙,紅色風景區內也同樣生機勃勃,來自全國各地的游客絡繹不絕,人們在稻田間駐足,回顧革命歷史,重溫當年“陜北好江南”的旖旎風光。

“土地整治前,這塊地我用來種玉米,地難耕種,收成不好還費人力,一年下來沒多少收成,家里生活全靠外出打工維持。”回想起以前的光景,南泥灣鎮九龍泉村村民張改青確實面有難色,“但進行土地整治后,農業種植全部都可以機械自動化了,畝產也大幅度提高了。再加上土地整治后環境有了很大改善,南泥灣的景色變美了,來參觀旅游的人越來越多,在景區擺攤賣些南泥灣小米、紀念品等,現在每月收入能達到3000元,家里經濟富裕了,生活越來越好了?!?

誰能想到,眼前這景色如畫,游人如織的南泥灣,幾年前還是荒蕪貧瘠、雜草叢生的“爛泥灣”。

南泥灣是延安精神的發源地,也是中國農墾事業的發祥地。1941年,八路軍三五九旅在南泥灣開展了著名的大生產運動,廣大官兵用3年多時間把“爛泥灣”變成了“米糧川”和“好江南”,唱遍了大江南北的《南泥灣》正是描繪這個時期的南泥灣。

隨著時間的流逝,南泥灣“陜北好江南”的光景早已不在。南泥灣鎮九龍泉村村干部劉利說:“整治前,種地都靠人耕牛拉,下一場暴雨刮一層泥,發一場山水褪一層皮,忙活一整年,沒有啥收成,只好外出打工養家糊口,村里的水田基本都荒廢了?!?

由于南泥灣地形特殊,地下水位偏高,再加上雨澇之后排水不暢,使得原有的稻田變成了很深的濕洼地,再加上傳統的水稻種植模式粗放,導致南泥灣又恢復成了“爛泥灣”,種植面積一度不足500畝,畝產只有200~300公斤。

為了改善當地生態環境,福惠民生,讓“爛泥灣”重現當年“陜北好江南”的風貌,原陜西省國土資源廳和延安市政府決定,先期對南泥灣土地進行大規模綜合整治,總建設規模為8800余畝,包括陽灣溝、九龍泉溝兩個子項目。而自然資源部退化及未利用土地重點實驗室則為治溝造地帶來了“科技動能”。

“南泥灣地區除了土層厚度差別大以外,最大的整治難點還在于解決‘水多’的問題?!弊匀毁Y源部退化及未利用土地重點實驗室主任韓霽昌介紹說,“由于地質條件特殊,地下水位過高,南泥灣存在大量無法耕種的鹽堿地和下濕地。如何‘排’和‘灌’,是整治中最關鍵的問題?!?

在解決關鍵難點“水多”的問題上,科研團隊在傳統排水的基礎上,對土壤持水和土壤壤中流進行反復研究,最終形成了一套截溝治水的方法:在田塊落差較大處開挖截水溝,截斷上游與山澗來水,同時,控制截水溝水位,調節地下水。截水溝做到了“旱時蓄,澇時排”,解決了溝道下濕地無法耕種的難題。

截水溝建好后,科研人員又將截水溝、排洪溝與灌溉系統相連,形成高效灌溉排水系統。據科研人員王歡元介紹,旱時將主干渠的水引入截水溝,澇時又能將多余的水通過截水溝引入主干渠抽走,這樣將‘攔、蓄、排’三者相結合,科學布設攔水壩、蓄水池、灌排設施,溝渠相連,解決了水源和灌溉排水問題。

“土地厚度差,也就是能生長植物的實際土層厚度。在南泥灣地區,不同區域的土地,其實際土層厚度相差很大?!笨蒲腥藛T陳田慶說道。

為了解決這一問題,科研團隊使用了土地工程普探技術,通過技術探測出不同區域土層的厚度,將土層厚度相近的田塊劃分到一起。同時,利用機械作業提升這些土層厚度相近田塊的平整度。通過科學的手段,田塊土層厚度達到了統一,提升了機械化耕作水平,大大提高了土地的使用率。

為恢復南泥灣被破壞的生態系統,當地通過合理規劃,使得土地整治區內的河流、庫塘與稻田里的水進行互補,形成良性的水生態循環。同時,在每條灌排一體渠上鋪設了蓋板,這些蓋板一方面便于田塊間生物的通行,豐富農田的生物多樣性;另一方面,便于行人游客深入田塊間,提升了生態旅游品質。

據了解,南泥灣項目區實施土地體有機重構、灌溉與排水、田間道路、農田防護與生態環境保持等主要工程措施后,當地同時對項目區種植結構進行合理調整,項目區以水稻和玉米為主要糧食作物,通過土體有機重構有效改良田塊蓄水保墑能力,有效降低了土壤侵蝕模數,同時種植農田防護林網1.7萬余株,提高項目區的農田林網覆蓋率,達到保水、保土、保肥的“三保田”。

“南泥灣項目區的土地綜合整治,在提高耕地質量,農作物產量的基礎上,同步改善當地的區域內的自然生態環境,逐步建立起人與自然、環境之間協調發展的生態系統,實現了耕地數量、質量和生態協調發展的總體目標?!眲⑾鲲w說道。

經過多年的努力,現在的南泥灣,土地集中連片、配套齊全、穩產高產、生態高效,適宜觀光。水田由原來的30多畝低標準改增為1500畝高標準,適宜觀光其他地類改為高標準水澆地,共恢復棄耕土地超過4000畝。并以“集中連片、配套齊全,穩產高產、持續高效”的設計理念,在注意生態保護的同時,結合南泥灣紅色旅游特色,融入現代元素,通過系統的創新技術和工程措施的應用,使該工程成為生態民生工程、整治示范工程和治溝造地的樣板工程,恢復了南泥灣核心區域的稻田,打造出具有現代化設施的景觀農業。

業內專家指出,南泥灣治溝造地項目,運用土地工程手段,創新土地利用模式,堅持與高標準基本農田建設相結合,與農業現代化發展相結合,與生態文明建設相結合,與統籌城鄉發展相結合,積極探索破解西北地區生態脆弱地區土地資源和生態環境瓶頸、實現了造地增糧與生態建設相互促進。

治溝保生態,造地惠民生。南泥灣的治溝造地,被視為黃土高原丘陵溝壑地區發展現代農業與生態保護的創新之舉,實現了社會、生態、經濟效益的三豐收。



科技推動下的“綠色革命”


延安南泥灣治溝造地項目,實現黃土高原區生態恢復與耕地保護的雙贏,南泥灣示范項目的成功實施,說明了在土地綜合整治中,運用土地工程科技是核心關鍵。

在南泥灣項目的實施過程中,當地政府和相關科研單位始終在研究和探索適合黃土高原區土地綜合整治的核心技術。科研團隊反復對土壤持水和土壤壤中流形成機制進行研究后,首次提出了“壤中流無動力調節灌溉”這一概念,并運用“溝道壤中流無動力調節灌溉的綜合調控技術”,解決了地下水位過高、水資源開發利用不合理、溝道農田與邊坡隱患增多、土壤次生鹽漬化等問題。

據了解,壤中流綜合調控技術不僅實現了水資源的調控與利用,更提高了水資源的利用效率,實現了澇疏旱灌,有效防治了旱澇以及水土流失等自然災害,改善了區域生態環境,實現了土地資源可持續利用。

多年實踐證明,南泥灣治溝造地的成功經驗,為在延安其他地區實施治溝造地的土地工程科研人員提供了重要理論依據和技術支撐。

因轄區內有洛河、葫蘆河等過境河流,延安富縣素有“塞上小江南”和“陜北小關中”之美稱。富縣種植水稻歷史悠久、品質優良,直羅大米距今已經有1400多年的種植歷史,口碑上好、享譽盛名。大米品質好,穩產高產是關鍵,通過土地綜合整治,緊抓住水稻種植的優勢,大力發展水稻產業,是富縣脫貧攻堅的一項重要舉措。

在富縣張家灣鎮埝溝治溝造地土地整治項目區,掛在山頂“治溝造地、功在當代、利在千秋”紅字的標語在綠色樹木的映襯下格外引人注目。彎曲的溝道被治理為一塊塊平展的良田,播種不久的農作物長勢喜人,綠油油的一眼望不到盡頭。

據項目實施技術員趙華鵬介紹,張家灣鎮埝溝治溝造地土地整治項目建設規模為5712畝,該項目不僅為當地新增了高質量的耕地,更是通過灌溉與排水工程,在項目區內恢復和建設水田344畝。在灌溉與排水工程的建設實施工程中,當地借鑒運用了南泥灣項目中的溝道壤中流無動力調節灌溉的綜合調控技術,實現了地表水、壤中流、地下水的協調利用,提高了項目區水資源的利用效率,也為水稻穩產高產提供了有力的生態保障。

延安市甘泉縣美水泉街道辦袁家溝治溝造地土地整治項目區分為洛家溝片、大莊河片、雷家溝片、王莊溝片和施家溝片五個片區,在項目實施過程中,當地通過運用土體有機重構技術,對項目區進行土體的構建,運用普探技術對土層厚度相近的田塊進行劃分,將土層厚度相近的田塊劃分到一起,并利用機械作業提升這些土層厚度相近田塊的平整度,使田塊土層厚度達到了統一。

在甘泉縣,土地整治不僅讓當地實現了從傳統農業向現代化農業的轉型,更讓農民有了多元化種植的渠道。一座座新建的大棚形成了新的風景線,不少外出打工的村民都回村重新務起了農。在大棚種植西瓜、草莓、桃樹等經濟農作物,縣里不僅給修建大棚的補貼,更是提供農產品收購和銷售的幫助信息和渠道,讓農民奔小康的道路越走越寬。

在甘泉縣石門鎮高家河村,村支書張志萬正站在田頭和年輕人一起用手機拍攝田間正在實施的機械化種植。他介紹說,農民要實現小康夢想,土地是基礎。近些年來,村里最受歡迎的工程項目就是治溝造地。退耕還林以后,他們村的人地矛盾比較突出。甘泉縣實施治溝造地以后,光他們村新增耕地1000多畝,不僅低產量的地變成了高產田,并且實現了農業種植的全部機械化。今年,他們通過現代農業技術大面積種植了地膜谷子,同時也借助網絡視頻手段進行銷售宣傳,希望他們的農產品能走出陜北,走向全國。

治溝造地,發展現代農業,是吸引和留住更多村民返鄉發展農業產業關鍵,是延安打贏脫貧攻堅戰和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堅實基礎。截至2018年底,延安市治溝完成47.24萬畝,建成高標準農田面積31.34萬畝,新增耕地9.29萬畝,項目區累計增產糧食8.4萬噸。

5月7日,陜西省政府宣布,延安市延川、宜川兩縣退出貧困縣序列。這標志著革命圣地延安的貧困縣全部“摘帽”,226萬老區人民從此告別絕對貧困,走上了奔向全面小康的幸福大道。

如今的延安,不斷創新土地高效利用模式,加速農業現代化不斷向前邁進步伐,積極實現治溝造地與產業配套相結合。在這片充盈著綠色的土地上,充滿生機的現代化農業、蓬勃發展的紅色生態旅游業以及多元化的養殖業和果蔬業正在共同發展、共同前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