邦尼配资,配资网站排名,在线配资公司,专业股票配资公司

當前位置:首頁  >  新聞中心  >  媒體聚焦

【陜西日報】讓科技喚醒“沉睡”的土地

發布日期:2016-02-29    作者:    來源:    點擊量:8363   分享到:

                        


1月25日下午,陜西省土地工程建設集團富平試驗基地。張衛華和同事一起,在空心村土壤還田整治項目試驗田里進行土壤緊實度測試。

他們正在進行的“山地丘陵空心村整治關鍵技術集成示范”,是國家最高級別科研計劃——國家科技支撐計劃課題。從今年4月開始,將在澄城縣進行250畝大田試驗,并推廣到四五千畝,最終為我省85萬畝、全國1.14億畝空心村綜合整治提供技術支撐。

這只是陜西地建集團開展的眾多土地整治研究項目中的一項。將低產田改造成高產田、將退化及未利用土地變為農田、對污染土地恢復利用……作為一家專門與土地打交道的企業,陜西地建集團依靠在業內領先的科技實力,不斷探尋土地整治最佳方案,并以此為“支點”,撬動土地無用變有用、有用變高效,讓一塊塊“沉睡”的未利用土地和污損土地煥發生機,為我省乃至全國,走出了一條依靠科技開發土地潛力的成功之道。

這個實驗室,承擔著國家最高級別科研計劃

在位于西安高新區的陜西地建集團大樓內,有一個基礎實驗中心,3000平方米的中心里,價值800萬元的國內外高端專業設備,只為研究土。

經過無菌消毒室,走進樣品室。占滿墻面一側的密集柜里,整齊地擺放著來自全省各地的土壤樣本。

“土壤的成分不一樣,固結度、緊實度都不一樣。不同工程需要的土質條件也不一樣。我們所做的就是對土壤的各類成分進行檢測分析,再根據不同工程需要,開出‘藥方’,以便精準實施土地整治試驗?!睂嶒瀱T胡雅說。

在這里,一份土壤樣本,科研人員要用一個個儀器、經過一道道流程,嚴密檢測、研判、分析,給出優化配方,然后再試驗、再分析……

除去基本的檢測,價值105萬元的同位素測定儀,可以判定出被污染土壤的污染源;用來研究修復污損土地的萬級實驗室,每立方米有效沉降菌不超過5個;還有世界上最先進的純水儀,可去除水中95%以上的導電介質……

這里進行的是土地科研的最前端。隨后,在富平試驗基地,實驗人員會利用原土模擬原景,在不同項目區,開展鹽堿地改造、治溝造地、荒石灘河道治理、空心村改造等多種土地整治工程試驗。經過長則幾年短則一年的試驗期,再進行大田示范,最終決定能否大范圍推廣。

“我們通過對土地整治前期、中期、后期持續的檢測、試驗、分析,得出讓人信服的結論,回答土地工程中的諸多為什么,從而找到解決不同土地問題的最優方案。”省土地工程研究院院長張揚說。

這些只是陜西地建集團“國土資源部退化及未利用土地整治重點實驗室”的一部分。這個總投資超過1億元的實驗室,是我國土地領域目前規模最大的研究實驗室,承擔著國家最高級別的科研項目,在退化及未利用土地整治研究和污損土地修復研究領域取得了重大成果。截至目前,應用新技術,通過整治各類難利用土地,新增耕地面積累計超過200萬畝,直接工程節支約50億元,對國內外多種類型的難利用及未利用土地的整治提供了切實可行的辦法。

打開用地“禁區”,荒沙地變為噸糧田

榆林中稷農業發展有限公司總經理劉玉海,打算開春后就給榆陽區孟家灣村的土豆種植園安裝滴灌設施。

從2011年在孟家灣村種植650畝土豆起步,劉玉海的種植園區面積已經擴大到2萬畝,今年他打算再擴種4000畝?!半m然去年遭了雹災,產量低了些,但土豆平均畝產也有2500公斤,畝產值超過了4000元,比關中肥沃的耕地單產產值還要高出一截兒?!眲⒂窈M意地對記者說,這2萬畝地以前可是啥也不長的荒沙地。

讓沙地變為良田,得益于陜西地建集團“毛烏素沙地砒砂巖與沙復配成土固沙造田技術”的推廣應用。

荒蕪的榆林沙漠中最常見的是砒砂巖和沙子。前者易板結,干時堅硬如石;后者通氣、漏水、漏肥。陜西地建集團科研團隊經過反復試驗,利用兩種物質相反的特性,就地取材,以不同比例配比,成功地在沙地造出良田,為陜北新增噸糧田7萬多畝,應用推廣20萬畝。較之以前到黃土高原拉土覆沙造地,畝均工程節支7000元左右。

該項技術達到國際領先水平,打破了沙漠中寸草難生更不用說種植糧食的“禁區”,為榆林530萬畝沙地以及國內外同類沙區改造治理提供了技術支撐。

沙地造田是陜西地建集團“看家”技術中的一項。在集團總經理韓霽昌看來,陜西可供開發的未利用土地超過500多萬畝,可提高改變的鹽堿地超過1000萬畝。“可以通過工程改造,科學利用土地,實現土地經濟、生態效益最大化?!?/span>

在他們的努力下,通過土地整治工程的實施,一個個結論被修正:鹽堿地治理,將以“排”為主變為以“蓄”為主,避免了“排水洗鹽”帶來的水資源浪費、下游水體污染、工程量大等問題,直接治理鹽堿地8萬余畝,為我省37萬畝、我國5.2億畝鹽堿地的開發治理提供了技術保障。

舊河道荒石灘整治,通過多次比對試驗,發現了50-60厘米的最佳覆土方案,解決了以往靠經驗覆土,費錢、費力、效果差的問題……

讓無用變有用,讓有用變高效,陜西地建集團依靠科技打開了一個個用地“禁區”,讓“廢地”變靚生金,為陜西經濟發展和糧食生產安全提供了土地保障。

治理污損土地,確保糧食安全

糧食安全問題,離不開土地。而土地污染,正在成為我國耕地保護面臨的新挑戰。

據《全國農業可持續發展規劃(2015-2030年)》,工業“三廢”和城市生活等外源污染向農業農村擴散,鎘、汞、砷等重金屬不斷向農產品產地環境滲透,全國土壤主要污染物點位超標率為16.1%。農業內源性污染嚴重,化肥、農藥利用率不足三分之一,農膜回收率不足三分之二。

國外對于污損土地治理的研究已有上百年。美國早在20多年前,就有關于這方面的專業交流大會。而我國的污損土地治理才剛剛起步,未來,陜西地建集團的主要研究方向就包括污損土地治理。

今年4月,“中美土地工程交流大會暨污損土地研討會”將首次在西安召開,陜西地建集團是承辦單位?!拔蹞p土地治理市場潛力非常大,我們已經開展了兩年多的研究,今年打算在陜北開展土地的油污染治理試點?!表n霽昌說。

靠科技推動的土地整治工程,離不開人才的支撐。如今,陜西地建集團與美國麻省理工學院、南澳大學等國際一流工程類學院建立了密切的合作關系,加快提升土地整治的科技水平,特別是與長安大學合作共建的我國首個土地工程學院,將為土地整治行業提供源源不斷的人才和技術支撐。

“一個行業的興起需要專業隊伍的支撐。我們希望能夠培養出1000至2000名高層次土地工程專業人才,使他們中的大部分成為這個學科10年乃至15年后的行業帶頭人?!表n霽昌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