邦尼配资,配资网站排名,在线配资公司,专业股票配资公司

當前位置:首頁  >  新聞中心  >  媒體聚焦

【人民日報】陜西省國土部門用砒砂巖和沙配成土---兩害變一寶 沙地出良田

發布日期:2014-03-30    作者:    來源:    點擊量:7997   分享到:

 

沙地畝產值超關中

陜西省榆林市榆陽區小紀汗鄉大紀汗村。這里是陜北典型的風沙草灘區。過去,常年漫天的黃沙漸漸磨滅了人們耕種的熱情。自2009年開始,陜西省土地工程建設集團在這里實施沙荒地整治項目,如今這里田成方,路成行,林成排,已是現代農業示范區。

“他們剛開始搞的時候,把砒砂巖覆到地里,砒砂巖在我們這里用來修路,怎么能種莊稼?我們還去省國土資源廳告過狀咧!結果沒想到,第一年種的土豆畝產就達6000斤,后來我們還專門送去了錦旗!”眼前這個叫張虎祥的漢子告訴筆者,現在這里畝均產值超4000元,超過關中很多肥沃的良田。

這是如何做到的?這里只有沙子和砒砂巖,地是怎么造出來的?

砒砂巖,一裸露就風化,一遇風就起塵,一遇水就松散,被稱為“環境癌癥”;沙子漏水漏肥,不能形成土壤團粒結構,是導致土地資源生態退化的“罪魁禍首”。

但研究發現:砒砂巖和沙,一個保水一個漏水,一個板結一個透氣,剛好形成互補。經過不同配比的反復研究和試種,研究人員終于在14塊試驗田里,確定了適宜土豆、玉米和大豆等多種作物的不同混合比例。耕作層新形成土壤的粘粒和粉粒在30%左右,表層形成1毫米左右的結皮,固定了沙體的流動,對保水抑蒸發起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兩“害”變一“寶”,良田終于造出來了!連續幾年土豆平均畝產超過5000斤,玉米平均單產超過1600斤。

對北部治沙有重要意義

中國工程院院士茆智、石玉林、南志標、中國科學院院士傅伯杰等先后數次赴工程現場考察,對這種砒砂巖和沙復配成土形成高產良田,且固沙作用十分明顯的造田工程給予高度評價。

由國際地理聯合會副主席、中科院院士劉昌明研究員任組長的九名鑒定委員會專家經現場考察、綜合評價后一致認為:該項研究成果具有原創性和重要的推廣價值,達到了同類研究的國際領先水平,對荒漠化非常嚴重的中國北部治沙具有重要意義!“毛烏素沙地砒砂巖與沙復配成土核心技術及工程示范”成果獲得了2012年度陜西省科學技術獎一等獎。

陜西省土地工程建設集團榆林土地開發項目部經理王曙光介紹,榆林地處毛烏素沙漠邊緣,未利用地占全省未利用地總面積的45.60%,其中沙荒地占比91.65%。“經過土地整治,這里很有潛力成為陜西的第二糧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