邦尼配资,配资网站排名,在线配资公司,专业股票配资公司

當前位置:首頁  >  新聞中心  >  媒體聚焦

【中國青年報】砍頭柳的魔力

發布日期:2012-10-15    作者:    來源:    點擊量:8792   分享到:

如果說,砍頭柳生命的壯烈讓人不能不肅然起敬;那么,在榆林我還見識了一群具有同樣壯烈品格的年輕人。

你知道“砍頭柳”的魔力嗎?你見過砍而不死的柳樹嗎?

網上流傳這樣的說法:“那是一種壯烈的樹,一種蓬勃向上的樹,一種不斷再生,不斷舍身為人的樹?!?

直到真的踏上陜北榆林的土地,我才目睹了它的真容。相傳榆林古時候多種榆樹,故稱榆林,而由于地處毛烏素沙漠和黃土高原過渡地帶,風蝕沙化和水土流失嚴重,在生態環境十分脆弱的榆林荒漠,真正活下來的大多是形態各異的柳樹。

砍頭柳則是一種旱柳,它不同于垂柳,而是怒發沖冠,鐵褐色的樹干上放射狀挺立著數十根綠生生的枝條。當地人告訴我,這溝旁路邊隨處可見的砍頭柳最大的特點就是不斷再生——當它長到了一定的高度,人們就把它的樹頭砍掉,于是它便生發出很多新芽繼續生長,長上幾年有胳膊那么粗的時候,砍下來,可以用做蓋房子的椽子,或用來搭橋,或做農具,或做羊圈的籬笆,細一點的柳條還可以編筐編簍……砍頭柳以頑強的生命力,耐干旱、耐瘠薄,抗嚴寒,抗風沙,砍了長,長了砍,一茬又一茬,生生不息,巍然屹立,給貧瘠的荒漠帶來無限生機。

如果說,砍頭柳生命的壯烈讓人不能不肅然起敬;那么,在榆林我還見識了一群具有同樣壯烈品格的年輕人。

2008年,一個以二三十歲碩士博士為主體的科研團隊,在一個60后博士的帶領下,從西安奔赴榆林。他們的目標只有一個——“點沙成土”讓荒漠也能種莊稼。當時,在榆林的荒漠化土壤里,只有兩種物質:砒砂巖(外表看起來像巖石,但結構疏松)和沙子,這兩種東西,一個晴天硬如石雨天軟如泥;一個見風起塵,漏肥漏水。因而,這里長久以來草木難生。

毋庸諱言,年輕人首先遭遇的是種種懷疑的目光和反對——把巖石摻到沙子里能造耕地?所有聽到這種想法的人第一反應是:這不可能!有的專家在論證會上瞪眼睛:胡鬧!那怎么成?設計方案論證會上,他們的核心技術受到了強烈反對。而開始還覺得稀罕的農民們看著砒砂巖被汽車一車一車拉來倒在地里時,他們竟跑一千多里路到西安告狀,要求立即停工,要求給個說法……

然而,就是這個年輕的團隊,歷經近4年時間,先后在實驗室、試驗田進行反復研究試驗,首次發現了砒砂巖與沙子這兩種物質的結構在成土中,具有互補性。通過實驗研究和田間試驗,他們拿出了適宜不同農作物生長需求的砒砂巖與沙子的組合配方,使砒砂巖與沙子這兩種千年“禍害”在科學組合和工程作用下,成為養育生命的土壤。如今,他們的研究成果已經變成現實:在榆林完成了近3萬畝沙荒地治理工程。最近,由中科院院士組成的專家組鑒定:這個項目論據充分,技術先進,具有原創性和重要推廣價值,達到同類研究的國際領先水平,為陜北800萬畝沙荒地開發提供了示范作用。

如果說,砍頭柳迫于荒漠環境的惡劣,激發了自己頑強的再生能力;那么這個二三十歲的碩士博士群體又憑啥能夠不斷創造荒漠里的奇跡?

這個團隊的60后老總回答得很直白,“對于一個企業而言,要贏得最大經濟效益,靠的是競爭優勢和創新能力,這是企業長遠發展的根本動力之源;因為企業是技術的使用者,只有技術的使用者才能知道技術應用到哪些領域能成功,才知道如何改進技術。”這個小小的科研團隊,同時還是一個小小的土地改造工程公司,他們就是創新的主體。他們的科研成果如今已經轉化為巨大的經濟效益——將土地整治工程和現代農業實行無縫對接,開發完成的幾萬畝耕地全部由現代農業公司進行現代化和規模化種植。過去的荒沙地農民每畝收入只能達到10元左右,而利用新技術造出的新增耕地,農民每年獲得租金每畝達到200元。其中,一個大紀汗村新造出的2300多畝地,一次性收了3年租金,就是167萬元,農民利用這些資金,投資建設養豬場,形成了可持續發展的農畜循環經濟。

哦,這就是這群年輕人“點沙成土”的奧秘所在吧。今天,曾經的壓力、委屈、誤解已成過眼煙云,這群百折不撓的年輕人不僅用砒砂巖和沙子造出耕地,更是用自己的創新實踐實現了人生奮斗的目標。

當時下的年輕人對每天忙碌穿梭在燈紅酒綠之間的應酬感到厭倦的時候,當人們對大都市的喧囂與浮躁漸漸失去熱情的時候,是否可以停下腳步,去陜北榆林看看那別具一格、從不炫耀的砍頭柳,去領悟一下砍頭柳的魔力;去看看那個為我國沙漠治理改造而努力的獨樹一幟、極其低調的年輕群體,也許,你會領略一種大都市所沒有的壯懷激烈吧!

對了,這個年輕的群體是屬陜西省地產開發服務總公司,那個60后的博士領頭人叫韓霽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