邦尼配资,配资网站排名,在线配资公司,专业股票配资公司

當前位置:首頁  >  新聞中心  >  媒體聚焦

【陜西日報】陜西鹽堿地綜合治理研究達到國際先進水平

發布日期:2009-01-05    作者:    來源:    點擊量:8889   分享到:

近日,記者從省國土資源廳獲悉,由省國土資源廳組織,省地產開發服務總公司和西安理工大學完成的《陜西省鹵泊灘鹽堿地綜合治理的和諧生態模式研究與實踐》,通過了省科技廳的鑒定。鑒定委員認為,總體達到了同類研究的國際先進水平。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經濟社會快速發展,城市建設、公路建設、機場建設等土地用量巨大,土地供求矛盾日益突出。這項研究成果,治理鹽堿荒地效果顯著,變往日無法利用的廢物,為高產穩產的農業生產良田,對于保證農業生產后備土地、保障糧食生產安全意義十分重大。

鹵泊灘鹽堿地綜合治理始于1999年,是陜西省第一個“耕地占補平衡”異地開發試驗項目,也是全國第一個公司化模式“耕地占補平衡”造田項目。在項目實施過程中,省地產開發服務總公司大膽探索、創新思路,總結出了“改排為蓄、水地共處、和諧生態”的鹽堿地綜合治理新模式。將鹽堿地治理的核心由“排”改為“蓄”,借助蓄水溝水位高低和水中鹽堿濃度高低,依靠小范圍內微循環加速水鹽交換,改變土壤中鹽分分布,逐步向下壓鹽改良耕地,逐步修復生態。這一模式揭示了重度鹽堿地治理中蓄水溝在蓄水條件下的循環加速壓鹽機理,揭示了鹵泊灘區域水鹽分布和平衡機理。通過總結研究,建立了工程優化設計模型,提出了工程實施的“模式-工程-措施-技術” 四位一體的實施框架和“工程-生物-農業”的措施體系,將工程措施與生物措施結合,實現綜合治理,通過“人工-自然”二元措施把重度鹽堿地改造成為優質耕地。對干旱缺水地區鹽堿地治理,保護生態環境意義重大。

該項目治理開發新增高標準耕地10230畝,治理中低產田約15710 畝,取得了顯著的社會、經濟、生態效益。使富平、蒲城等縣的1580 0群眾受益。按照養活一個人生存至少需要耕地0.8畝推算,新增的10 230畝耕地,可養活12800人。按現有玉米、棉花、小麥等價格折算,截至2008年11月,鹵泊灘鹽堿地綜合治理一、二期新增的3095畝耕地累計總產值已達3249.75萬元,純收益累計約1863.55萬元,治理工程投資已基本全部收回。

據了解,全國約有5億畝鹽堿地。其中,我省約有37萬畝,大部分分布在干旱缺水、生態環境脆弱、社會經濟發展相對滯后的地區,受水資源和資金成本等因素影響,基本未治理。該項目與傳統的治理模式相比較,每畝可節約投資4300元,僅此一項就可節約投資約16億元。如果能夠應用此項研究成果進行開發,那么將會帶來巨大的經濟和社會效益,大大緩解我國現代化建設中的土地供求矛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