邦尼配资,配资网站排名,在线配资公司,专业股票配资公司

當前位置:首頁  >  新聞中心  >  媒體聚焦

【陜西日報】用科技破解土地瓶頸

發布日期:2015-10-25    作者:    來源:    點擊量:8424   分享到:

  

陜西省位于中國地理版圖的中心區,縱貫南北,連通東西,又稱為三秦大地,古老的文明源遠流長。

今天,這里依然是中國西部改革開放的橋頭堡,正在成為新絲綢之路經濟帶上冉冉升起的一顆明珠。

然而,承載陜西經濟社會發展和糧食安全的土地資源狀況卻不容樂觀。針對這一狀況,陜西省國土資源系統加大科研創新力度,支持土地改造工程,為解決耕地占補平衡、保障經濟社會發展用地持續努力……

人多地少,建設用地逐年增長,補充耕地資源缺乏

據2013年陜西省國土資源公報數據顯示,2013年末,陜西省耕地面積5988萬畝。其中優質耕地資源約占全省耕地總面積的1/4,主要集中在關中地區。

當年,陜西省總人口近3800萬,人均占有耕地只有1.57畝。

“十一五”以來,陜西經濟發展步入高速增長快車道,建設用地逐年遞增,2013年全省共批準建設用地38.62萬畝,同比增長40%;而同期通過土地整治新增補充耕地只有24.8萬畝。

建設用地逐年上升,耕地保有量逐年下降,土地供需矛盾尖銳。

補充耕地不足源于陜西耕地后備資源貧乏。陜南主要是山區,可作為耕地的土地資源極其匱乏;關中地區能利用、好開發的土地資源早在2000年左右就被開發殆盡;陜北地區主要為黃土高原,是國家退耕還林計劃的主要實施區域。

在這樣的條件下,如何既能保證陜西耕地到“十二五”末堅守住5921萬畝紅線,又能確保中央和省級重大項目建設用地需求;如何既能保證陜西糧食安全,又能保障區域經濟社會持續發展,成為擺在陜西省國土資源管理部門面前的一道難題。

土地科技創新,破解發展難題的利器

陜西人多地少,可利用的耕地后備資源少。如果能通過科技創新手段將大量存在卻難利用、難開發的鹽堿地、沙荒地、荒石灘等改造成耕地,無疑將打開土地發展空間的另一扇大門。

早在1999年,土地科研人員就開始在陜西渭南的重度鹽堿地鹵泊灘進行土地改造試驗??蒲腥藛T通過科技探索,創新提出“改排為蓄、水地共處、和諧生態”的重度鹽堿地治理模式,使萬畝荒灘成為良田。

資料顯示,陜西省有鹽堿地37萬畝,全國鹽堿地面積則多達5.2億畝?!案呐艦樾?、水地共處、和諧生態”的重度鹽堿地治理模式,為我國鹽堿地的改造利用開創了一條新的思路,打破了人們傳統意識中“土地無科技”的觀念,而其后毛烏素沙漠的成功治理則徹底顛覆了“土地無科技”這一說法。

陜西省榆林市榆陽區小紀汗鄉大紀汗村位于毛烏素沙漠邊緣,這里土地沙化嚴重,生態惡劣。為幫助這里的農民向現代農業發展,陜西省國土資源廳組織相關科研人員對這里的土地改造展開研究。

沙化土壤普遍含有兩種成分,一種是砒砂巖,一種是沙子。砒砂巖裸露風化遇風起塵,遇水則大量流失,被稱為環境癌癥。沙子結構松散,不能形成土壤團粒結構,是導致土壤資源生態退化的罪魁禍首。這兩種物質,一個保水一個漏水,一個板結一個透氣,具有互補性。科研人員通過反復研究,成功地把這兩種物質進行配比,發明了“砒砂巖與沙復配成土固沙造田技術”。

“利用這個技術,從2010年開始到現在,我們已經把陜北榆林地區毛烏素沙漠邊緣20多萬畝沙荒地變為良田,有力地支撐了陜西省重大建設項目用地需求。在改造好的耕地上,當地政府大力發展現代農業,進行規?;洜I、機械化耕種,實現了農業生產方式的重大轉變。”陜西省國土資源廳廳長王衛華說。

據統計,在毛烏素沙地砒砂巖與沙復配成土核心技術示范工程竣工后,大紀汗村土豆畝產現已平均達到6000斤,玉米平均畝產超過1600斤;岔河則村土豆畝產達到8000斤,玉米畝產超過2000斤。

“砒砂巖與沙復配成土固沙造田技術”,讓沙漠變成了良田,創造了我國土地改造工程的奇跡,在沙漠生態治理上探出了一條新路,被譽為“大漠神工”。這項成果的推廣利用,使榆林530萬畝沙地的生態整治及砒砂巖的資源化利用成為可能。

狠抓平臺建設,加快科技成果推廣

在土地科技創新方面,陜西省國土資源廳注重發揮企事業單位創新主體的作用,“十二五”以來,在科研平臺建設、科研項目支持、科技成果推廣應用、科技人才隊伍培養及對外科技合作與交流上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

——狠抓科研平臺建設。投資1個多億,在陜西建設國內土地領域規模最大的研究實驗室——國土資源部退化及未利用土地整治工程重點實驗室,建成了全國唯一的省級土地整治工程技術研究中心——陜西省土地整治工程技術研究中心,積極開展退化及未利用土地整治研究、污損土地修復研究、高標準農田建設研究、建設用地整備研究及土地整治工程信息化研究。

——狠抓科研項目實施。在土地綜合整治、土地資源綜合利用、土地保護和管理新技術以及土地后備資源開發等四個方面,組織實施了11項重大科研項目。土地工程科研獲省部級科技獎8項,其中一等獎5項、二等獎3項,取得發明專利8項,出版土地工程研究方面的專著8部。

——狠抓科技成果推廣應用。這些年來,推廣應用土地整治新技術,通過治理沙荒地、鹽堿地、荒草地、石礫地、溝坡地、水毀地實現補充耕地200多萬畝,有力地保證了陜西省經濟社會持續快速發展。

——狠抓科技人才隊伍培養。支持在陜西設立人力資源與社會保障部博士后工作站、國土資源部退化及未利用土地整治科技創新團隊和陜西省院士專家工作站,推動成立國內第一個土地工程學院——長安大學土地工程學院,培養高層次土地科技人才。目前,15人入選國土資源部高層次創新團隊,1人入選陜西省有突出貢獻專家,300多人從事土地工程技術研究。

——狠抓對外科技合作與交流。支持廳下屬的陜西省土地工程研究院與清華大學、北京大學、浙江大學等院校建立了在學術研究、科技攻關等方面長期的戰略合作關系,與美國麻省理工學院共建麻省理工全球創新(西安)中心已經簽約,2016年將共同舉辦中國西安麻省理工ILP(全球)創新中心論壇。

“土地管理事業的改革發展,不僅需要加強土地覆蓋演變規律的土地科學建設,更需要加強土地工程科學技術研究”。國土資源部科技與國際合作司司長姜建軍9月29日在長安大學土地工程學院揭牌儀式上說。

陜西省國土系統這些年在土地科技創新上進行了大膽的探索,取得了成果,走在了前列,為陜西省土地事業發展插上了科技騰飛的翅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