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籃的花兒香,聽我來唱一唱,來到了南泥灣,南泥灣好地方,好地方來好風光,到處是莊稼,遍地是牛羊……”這首伴隨著很多人走過童年的歌謠,歌頌了在當年艱苦的歲月里,南泥灣軍民克服重重困難,把一處荒無人煙的“爛泥灣”,變成了“陜北的好江南”。
如今的南泥灣山川秀美、稻田溢香,金燦燦的陽光下麥浪翻滾,不時有蜻蜓戲水,蛙鳴鼓吹。南泥灣去年新引進了彩色水稻,習習涼風下,用彩色水稻組成的寫有“南泥灣”三個字的稻田宛若一顆鑲嵌在藍天碧水中的寶石,閃爍著耀眼的光芒,吸引了無數游客駐足拍照,流連忘返。經過治溝造地的土地整治,以優越的生態環境和紅色資源為依托,現在的南泥灣已真正打造成為集旅游、生態、觀光為一體的紅色休閑小鎮,成為一顆熠熠生輝的塞北明珠。
讓南泥灣不再是“爛泥灣”
南泥灣鎮位于延安市南35公里處,全鎮轄29個行政村和一個社區,共有3310戶,12782人。1941年3月,八路軍三五九旅在南泥灣開展了著名的大生產運動。南泥灣精神是延安精神的重要組成部分,自力更生、奮發圖強的精神內核激勵著一代又一代中華兒女戰勝困難、奪取勝利,而一首《南泥灣》的歌謠更是唱遍了大江南北。
南泥灣作為著名的紅色旅游勝地,每年都有大量的游客慕名來到這里旅游觀光,希望一睹“陜北好江南”的風采。但數年來聽到的卻常常是抱怨和失望的聲音,有的游客甚至坐車經過了南泥灣好久才發問:“南泥灣到底在哪里呀,怎么一直都是連綿的黃土呀?”記者了解到,近十幾年來由于水稻種植勞動強度大,且傳統耕作方式效率低下,導致大量稻田荒蕪,種植面積一度不足500畝。當地三臺莊的村民王福亮說:“這里的地都荒廢了十幾年了,樹和草長得好得很,就是種稻子活不了。”農場職工卜鳳龍也說:“我們這兒地下水位高,以前又沒有排水系統,稻田里的水排不出去,稻子根本沒辦法生長。稻田里平時淤泥有一米左右深,人一進去就能沒到大腿處,更不用說普及機械化耕種了。過去我們都把南泥灣叫‘爛泥灣’,農民寧愿不要國家補貼也不愿種地,因為一年下來根本沒有收成,生活水平自然上不去。”
為了改善當地環境,造福于民,讓“爛泥灣”重現當年南泥灣的好風光,延安市和陜西省土地工程建設集團達成戰略合作伙伴關系,對南泥灣土地進行大規模綜合整治。根據《國土資源部財政部<關于支持陜西省延安市治溝造地土地整治重大工程的函>》(國土資函[2012]734號)精神,以利于增加高標準基準農田面積,提升耕地質量,提高農業綜合生產能力,改善生態環境,夯實農村發展基礎,增加農民群眾收入為目標。經陜西省國土資源廳同意,陜西省土地工程建設集團先期投資實施了延安市治溝造地土地整治重大工程的南泥灣鎮項目。
自2013年3月開工建設以來,南泥灣項目得到了省、市、縣各級政府領導的高度關注和大力支持。項目總建設規模為8800余畝,包括了陽灣溝、九龍泉溝兩個子項目。項目以“集中連片、配套齊全,穩產高產、持續高效”為設計理念,在注意生態保護的同時,結合南泥灣紅色旅游特色,融入現代元素。通過系統的創新技術和工程措施的應用,努力將該工程打造成生態民生工程、整治示范工程和治溝造地樣板工程,恢復了核心區域稻田,成功打造景觀農業,重現南泥灣“陜北好江南”風貌。
“綠色南泥灣”澤被后世
2015年4月,南泥灣土地整治項目工程圓滿完工。通過項目實施,有效增加了耕地面積,改善了農業生產條件和生產效率,提高了糧食產量(玉米產量從原來畝產300公斤增至500公斤,水稻產量從原來畝產200公斤增至400公斤),農民收入也大幅增加。在生態效益上,通過對項目區實施土地平整工程、灌溉與排水工程、田間道路工程、農田防護與生態環境保護工程等主要工程措施,使項目區種植結構有了合理調整,改善了當地的區域自然生態環境,逐步建立起人與自然、環境之間協調發展的生態系統,將原來荒草叢生的爛泥灣打造成為景觀生態農業基地,在增產增收的同時,有效帶動了當地紅色旅游業的發展。
因為整個工程的工作量巨大,陜西省土地工程建設集團南泥灣項目部陳田慶經理在回憶當時的情景時感慨地說:“我是2012年底來南泥灣進行項目籌備,我們的項目在2013年3月啟動。那時候整個項目部只有4個人,每天早上天不亮就要下地給十幾個工隊安排活兒,常常忙到沒有時間吃飯。每人每天都要下地巡視,一人一條溝,一天轉兩次,幾十公里的路途走下來腿都軟了。最忙的時候,我三個月都沒能回家,那段時間里我的妻子和兒子身體都不好,家里還有幾位老人需要照顧,可我卻不能陪在親人身邊照顧他們……”說到這里,陳田慶情難自已,眼淚控制不住撲簌簌地掉下來。記者的采訪也陷入了沉默。平復心情后,陳田慶繼續說:“當時最忙的那段時間中,我們幾個人真的是快崩潰了。但是總想著再堅持一下,無論什么困難咬緊牙關都能挺過來。就這樣,抱著建設‘綠色南泥灣’的希望,我們一路走到了現在。”
看到土地整治后煥然一新的面貌,南泥灣鎮黨委書記李樹彥激動地對記者說:“這真是一項造福子孫的惠民工程啊!我們這里鹽堿地較多,治溝造地不僅使耕地面積增加了,提高了農業機械化程度,還大大減少了水土流失,提升了土地利用效率,發展了觀光農業,群眾的收入也增多了,這項工程得民心、順民意,澤被后世,南泥灣的人民感謝建設方的辛勤付出!”
再造“陜北好江南”
在南泥灣土地整治項目進展過程中,為了滿足生態保護、休閑旅游、觀光農業的未來需求,陜西省土地工程建設集團群策群力,通過技術革新等現代化手段,打造出很多土地整治工程的新亮點。
首先,陜西省土地工程建設集團牢記習近平總書記對生態環境保護的批示精神,將項目努力建設成為生態民生工程;落實國土資源部、省委、省政府的要求,將治溝造地項目建設成為全國土地整治項目的示范工程,將南泥灣項目打造成延安市治溝造地土地整治的樣板工程。在土地整治工程實施過程中,陜西省土地工程建設集團始終堅持科技創新,依托公司的科研平臺,結合南泥灣的實際情況,通過工程實踐實現了三個創新:第一個創新,是在土地整治工程中首次采用普探技術對地塊土層厚度全面普探,因地制宜劃分田塊;第二個創新,是通過對土壤持水和土壤壤流研究,在田塊高差較大處開挖截水溝,“旱時蓄,澇時排”,解決了溝道下濕地無法耕種的問題;第三個創新,是通過“攔、蓄、排”三者相結合的方式,科學布設攔水壩、蓄水池、灌排設施,解決了水源和灌溉排水問題。在灌排一體渠的實施過程中,項目部在渠上鋪設了蓋板,這個蓋板的用途也具有創新性:一方面便于田塊間生物的通行,是一條生物通道和生命走廊,有利保持田塊間的生態平衡;另一方面,便于行人游客深入田塊間,近距離感受稻田。
陳田慶對記者說:“我們的工程從開始實施的時候就確定了‘三個結合’的目標:第一個結合是與高標準現代農業產業相結合;第二個結合是與紅色歷史文化旅游相結合;第三個結合是與民生經濟相結合。通過南泥灣項目建設,我們探索出了土地整治新模式,實現了治溝保生態,造地惠民生,再造‘陜北好江南’。”
當記者在南泥灣的稻田間結束采訪時,如釋重負的陳田慶小聲唱起了那首膾炙人口的歌謠。在記者聽來,“南泥灣”從陳田慶的嘴里唱出來,已然有了不一樣的情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