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torage/categories/September2021/naeAPPi6ugEzwkEHmVKp.jpg)
陜西傳媒網訊(記者王晶)1月10日,中共中央、國務院在北京隆重召開國家科學技術獎勵大會。2019年,國家共授予自然科學獎、技術發明獎、科學技術進步獎(以下簡稱三大獎)共296項。陜西28項科技成果獲國家科學技術獎勵,占2019年度三大獎授獎總數的9.46%。此次獲得的28項重大科技成果中,陜西獲獎的通用項目20項(主持完成10項,參與完成10項),專用項目8項(主持完成6項,參與完成2項)。
與上年度比較,陜西今年主持完成的通用項目較上年度增加2項,居全國第6位(其中,自然獎1項、發明獎3項、進步獎6項,分別居全國第5、4、6位);獲得表彰的8項專用項目在專用項目授獎總數中的占比達到14.04%。圍繞陜西六大產業領域,今年陜西獲得國家科學技術獎的項目具有以下幾個特點:
突破一批重大技術發明。著眼解決和突破產業發展的瓶頸問題,在航空航天與高端裝備制造、新一代信息技術等領域取得豐碩成果,主持完成的3項科技成果榮獲國家技術發明二等獎。
產學研融合創新能力持續增強。聚焦科技與經濟緊密結合、創新成果與產業發展緊密對接,在14項通用科學技術進步獎項目中,陜西主持完成6項,分別在動力電氣、農業、航空航天、工程建設、文物保護等領域攻克了一批關鍵技術,榮獲國家科學技術進步二等獎,經濟社會效益顯著。分別是:西安交通大學曹鋒教授等完成的“跨臨界CO2熱泵的并行復合循環關鍵技術及其應用”、西北農林科技大學王輝教授等完成的“優質早熟抗寒抗赤霉病小麥新品種西農979的選育與應用”、陜西省土地工程建設集團有限責任公司韓霽昌研究員等完成的“砒砂巖與沙復配成土造田關鍵技術及工程應用”、中國飛機強度研究所王彬文研究員等完成的“大型飛機研制強度關鍵技術及應用”、中鐵第一勘察設計院集團有限公司牽頭完成的“長大深埋擠壓性圍巖鐵路隧道設計施工關鍵技術及應用”、秦始皇帝陵博物院牽頭完成的“考古現場脆弱性文物臨時固型提取及其保護技術”。
陜西參與完成的獲獎項目質量再創新高。陜西參與完成的通用項目10項,其中,獲國家自然科學二等獎1項;科技進步特等獎1項、一等獎2項,二等獎5項;技術發明二等獎1項。隨著國家科技獎勵制度改革深入實施,陜西科技獎勵工作以“提質控量”為原則,在多個領域取得可喜成績,獲獎科技成果在數量和質量上仍位居全國前列,進一步彰顯了陜西力量,為陜西高質量發展,實現追趕超越提供有力支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