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記者
“從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看,穩住農業基本盤、守好‘三農’基礎是應變局、開新局的‘壓艙石’。對我們這樣一個擁有14億人口的大國來說,‘三農’向好,全局主動?!?/p>
農為邦本,本固邦寧。
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高度重視“三農”工作,站在統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戰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的高度,引領推進新時代農業農村現代化事業發展,帶領全黨全國各族人民為農業強、農村美、農民富不懈奮斗,打贏脫貧攻堅戰,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推動農業農村取得歷史性成就、發生歷史性變革。
新時代新征程,遵循習近平總書記指明的奮進方向,我國從農業大國向農業強國加快轉變,廣袤鄉村展現欣欣向榮新氣象,億萬農民滿懷信心耕耘在希望的田野上。
推動農業高質高效:“確保國家糧食安全,調整優化農業結構,加快構建現代農業產業體系、生產體系、經營體系,推進農業由增產導向轉向提質導向”
冬日時節,北方的冬小麥正在越冬,而南海之濱耕耘正當時,海南三亞迎來忙碌的南繁育種季。
玉米育種專家程相文在海南三亞南繁科研育種基地觀察玉米生長情況(2022年12月15日攝)。新華社記者 張麗蕓 攝
在崖州區的中國農業大學作物育種海南基地,科研人員正播種玉米育種材料、觀察玉米植株長勢。10多年來,這里誕生的一個個良種在全國大面積推廣。10公里外,一座種業科創新城正在崛起。
在海南省三亞市崖州灣科技城的崖州灣種子實驗室,隆平生物技術公司科研人員在開展科研工作(2021年11月25日攝)。新華社記者 楊冠宇 攝
今年4月,習近平總書記在崖州灣種子實驗室考察調研時強調,只有用自己的手攥緊中國種子,才能端穩中國飯碗,才能實現糧食安全。
這一幕讓廣大科研工作者倍感振奮,讓億萬農民深深感到習近平總書記對于農業的高度重視。
中國要強,農業必須強。
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著眼國家安全發展大局和人民美好生活需要,加快推動農業高質量發展、綠色發展。黨的二十大報告進一步提出“加快建設農業強國”的戰略要求。
——始終繃緊糧食安全這根弦,始終堅持以我為主、立足國內、確保產能、適度進口、科技支撐。
糧食安全在總書記心中是個“永恒課題”。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中國人的飯碗任何時候都要牢牢端在自己手上。
黨的十八大以來,各地各部門深入落實“藏糧于地、藏糧于技”戰略,不斷完善支持糧食生產的保障機制,調動主產區和農民種糧積極性,建立健全糧食安全責任制。
國家統計局最新數據顯示,今年全國糧食總產量達13731億斤,比上年增加74億斤,糧食產量連續8年穩定在1.3萬億斤以上。
事非經過不知難。今年的糧食生產連過數關,先后經歷北方罕見秋汛造成全國三分之一冬小麥晚播、夏季長江流域極端高溫干旱、農資漲價、局地新冠肺炎疫情等多重挑戰。糧食再奪豐收,充分證明黨中央決策部署有力有效。各地持續加強水利等基礎設施建設,加強抗災增產科技應用推廣,全社會形成重農抓糧氛圍,共同確保中國人的飯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
在河南省黃泛區農場九分場的麥田里,農機手操作收割機收獲小麥(2021年6月6日攝,無人機照片)。新華社記者 李安 攝
糧食產能夯得更實。我國嚴守18億畝耕地紅線,到今年底將累計建成10億畝旱澇保收、高產穩產的高標準農田,啟動實施國家黑土地保護工程,種業振興行動開局良好。農作物自主培育品種面積占比95%以上,實現中國糧主要用中國種。
——深化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調整優化種植結構,樹立大食物觀,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把增加綠色優質農產品供給放在突出位置,狠抓農產品標準化生產、品牌創建、質量安全監管,推動優勝劣汰、質量興農。
餐桌的變化,從一個柑橘可以看出。冬日時節,柑橘給人們帶來美味和健康。以前我國柑橘只在9月至次年1月上市,如今四季均有鮮果上市,而且包括柑、橘、橙、柚、金柑、檸檬等多種類型。品種更新換代、完熟采收、留樹保鮮、覆膜晚采、采后保鮮技術及分選包裝等技術,都是品質提升的“密碼”。
湖北省宜昌市秭歸縣沙鎮溪鎮臺子灣村村民在柑橘園里轉運夏橙(2022年6月21日攝)。新華社發(鄭家裕 攝)
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農產品供給結構不斷優化,大豆油料種植面積穩中有進,優質食味稻、強筋弱筋小麥等優質專用農產品日益豐富。菜果茶、豬肉、羊肉、禽蛋、水產品產量均居世界首位。
——加快轉變農業發展方式,加快農業技術創新步伐,走出一條集約、高效、安全、持續的現代農業發展道路。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確保國家糧食安全,調整優化農業結構,加快構建現代農業產業體系、生產體系、經營體系,推進農業由增產導向轉向提質導向。
10年來,我國推動農業發展由數量增長為主向數量質量并重轉變、由依賴資源要素投入向創新驅動轉變、由粗放型經營向綠色低碳循環發展轉變。
山東省臨沂市郯城縣郯城街道農民將收獲的水稻裝車(2022年10月23日攝)。新華社發(張春雷 攝)
農業現代化,關鍵是農業科技現代化。我國農作物耕種收綜合機械化率從2012年的57.2%提高到2021年的72%,農業科技進步貢獻率從54.5%提高到61%以上。三大主糧基本實現機械化,農業機械化取得長足發展,智慧農業快速起步,農村電商異軍突起。
農業資源保護和利用持續加強。各地堅持節約集約循環利用的資源觀,發展生態循環農業,對山水林田湖草實施更嚴格的保護,加快地下水漏斗區、土壤重金屬污染區等治理,全面實施長江十年禁漁,重點流域水生生物保護水平不斷提高。
——深化農村改革,鞏固完善農村基本經營制度,推動農村承包地“三權分置”,加快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發展,為現代農業發展筑牢根基。
土地,民之本。
2016年4月25日,習近平總書記在安徽鳳陽縣小崗村主持召開農村改革座談會時指出:“要堅持把解決好‘三農’問題作為全黨工作重中之重,加大推進新形勢下農村改革力度,加強城鄉統籌,全面落實強農惠農富農政策,促進農業基礎穩固、農村和諧穩定、農民安居樂業?!?/p>
截至2020年底,我國開展農村承包地確權登記頒證工作,涉及2億多農戶。黨的十九大報告明確,保持土地承包關系穩定并長久不變,第二輪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長30年,給農民吃上了“定心丸”。2021年土地經營權流轉面積5.57億畝,有效促進了農業適度規模經營發展。